梁樹新離開他親手創建的“微基金”執行團隊進入6個月倒計時。
  截至5月20日零點,這個由梁樹新個人和貴州省青基會聯合發起成立的專項基金,在運行的3年時間里總共募集了5856646.4元,超過40萬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為“微基金”提供捐贈。
  “微基金”也因民間公益人與公募基金會合作、精確到1分錢收支的“全裸曬”賬本等一系列探索備受社會關註。公開透明的實踐和新公益模式的探索成果使得“微基金”知名度不斷擴大,作為“微基金”精神領袖的梁樹新也因此成為國內著名的民間公益領袖。
  就在越來越多的網友對梁樹新建立起絕對信任,並且捐款一直穩定支撐著公益項目正常運轉時,梁樹新決定轉身,“這3年我確實很累很累”。
  “離開執行團隊是為了給‘微基金’去精神領袖蹚路,把對我個人的信任變成對公益機制的信任,才能讓‘微基金’走得更遠。”梁樹新說,必須和“微基金”一起找到一條沒有梁樹新的路。
  公益領袖光環下的艱辛
  從2011年4月貴州省青基會和梁樹新牽手起,按照雙方協議,“微基金”第一期計劃實施3年,到今年4月底,3年計劃完成。
  “微基金”還要不要往前走?在梁樹新和貴州省青基會秘書長宋靜的心中,答案都是肯定的。“‘微基金’誕生在國內公益信譽幾乎跌到冰點的時刻,好不容易一步步做出點樣子,消失了太可惜。”梁樹新說。
  但下一步“微基金”是否還像前3年那樣運作,宋靜和梁樹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微基金’完全顛覆了我的生活。”大量的日常性事務影響了梁樹新原本的工作,帶著公益領袖的光環,他時刻感到壓力。今年4月底離職時,老闆給他的評價是“你是公司的一面旗幟。”但梁樹新清楚,這樣的評價換不回自己的發展空間。
  家人的態度也漸漸變成反對,“等你四五十歲的時候再做公益吧,現在必須考慮過日子的事”。
  為了給梁樹新減壓,“微基金”管理委員會決定招一些專職工作人員,處理項目執行的日常事務。但為了節約成本,每人每月3000~5000元的補貼在廣州根本無法留住人,“大家都抱著人生中一段美好NGO生涯的憧憬來,帶著和一份行政工作沒什麼區別的委屈離開”。
  宋靜也清楚這樣的狀態,在多年從事公益事業的她看來,與其讓梁樹新硬撐下去,不如雙方攜手找到一條變個人信任為機制信任的路,“民間公益人的艱辛很難想象,要尊重他們的貢獻,給他們足夠的理解”。
  現實中,梁樹新和宋靜心裡都有數,自從“微基金”2012年通過網絡“全裸曬”賬本後,用機制贏得公眾信任的設想已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每一筆超過0.01元的捐款都能查到源頭、每一筆超過0.01元的支出都能查到流向,已經成為許多人檢驗公益組織值不值得信任的標尺。
  沒有公益領袖,組織怎麼贏得信任
  “微基金”管理委員會一直在商量,如何向公眾宣佈梁樹新退出執行團隊的消息,大家擔心公眾會不會有草根公益人和公募基金會最終“分道揚鑣”的猜測。
  更深層次的擔心是,公眾能不能接受心中的“微基金”沒有梁樹新這個公益領袖,未來還會不會信任“微基金”發起的公益項目。
  與此同時,隨著國家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微基金”原本幫助山區兒童吃上熱騰騰午餐的“午餐計劃”實施空間已經大大縮小,“微基金”新的項目是在偏遠山區的村裡開啟“希望童園”項目,幫助大山裡的兒童享受免費的學前教育。
  “準備換人、又準備做新的項目,大家還能不能繼續信任‘微基金’我也說不准。”梁樹新說,“但下決心為‘去梁樹新化’再蹚一步的時候到了。”
  他和貴州省青基會商定了6個月的過渡期。這6個月里,“微基金”項目的具體執行團隊由貴州省青基會和梁樹新共同選定,梁樹新指導這個團隊的成員熟悉各項業務,同時繼續在域名為“wjj.imore.net”的項目執行過程披露平臺上發佈各項數據和圖表。
  6個月後,“微基金”管理委員會正式發佈梁樹新退出執行團隊的消息,新執行團隊全部接手“微基金”所有業務,梁樹新轉身成為“微基金”的“發展顧問”。
  同時,在現有項目執行過程披露平臺的基礎上,如何升級加強參與感和監督感也是重點討論的問題。過去的平臺中,做到了收入和支出的數據公開,項目執行的過程通過現場照片展示,雖然有微博內容分享,但公眾及時互動交流的體驗還不夠優化。
  一次,一位研究食品營養的學者登錄“微基金”項目執行過程披露平臺,細緻地查看了學生的食譜和食堂買菜的價格記錄,經過分析,她認為在同等花費的前提下,更換一些菜品,從營養學角度更有利於學生成長。
  她轉而通過其他渠道找到“微基金”項目的參與者,轉達了自己的分析結果。梁樹新認為,如果這個項目執行過程披露平臺的互動交流能更優化,各領域的專家就能及時在平臺中交換意見,“很可能快速生成優質的解決方案,同時加強公眾對執行過程的監督體驗。”
  梁樹新認為,讓公眾有更便捷的參與體驗和監督體驗,是未來項目贏得信任的上策。
  大數據基礎上的公益新機制
  郭鵬同意梁樹新的思路,這位幫助梁樹新開發“微基金”項目執行過程披露平臺的公益人,希望能嫁接上互聯網思維將現有的平臺升級,做出一種公益新機制。
  “眾籌、分包!”郭鵬說。
  郭鵬認為,眾籌的思路和過去基本一樣,“大家出錢”,分包則希望更多的人能參與進來,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分解出一個個公益任務,分包給熱心參與的人完成。
  比如,在貴州全省建立數百個“希望童園”,通過彙集於平臺上數百童園的孩子基本信息、老師授課信息、飲食信息、作息信息等數據,由專業人士參與分析出孩子們需要的醫保數量、教育成果、成長需求等內容。公益項目在執行中,依托這些數據分析的成果及時調整完善。
  郭鵬總結,這樣的方法把“依靠某個人力量對捐款負責”變成了“依靠所有參與者的力量對捐款負責”,這就有可能將對公益領袖個人的信任變成對公益機制的信任。
  宋靜認可這樣的公益機制,她認為,這可以匯聚所有熱心人參與項目實施,同時強化參與者對實施過程的監督,“符合‘微基金’品牌創立走市場化的初衷”。
  與此同時,升級後形成的公益項目執行監管平臺可以為“微基金”之外的公益組織借鑒使用,不同公益組織的數據連接後,各個平臺上匯聚的熱心人都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為不止一個公益組織服務。 “結果是公益項目執行的每一關鍵點,都有專業人士的指導和監督。”郭鵬說。
  他甚至設想,未來“希望童園”建設得更多,獲取的數據就越大,再把山區公辦幼兒園的數據接入,就能形成貴州山區學前教育數據庫,可以為政府提供很多方面的決策參考,“沒有互聯網思維,不可能完成這樣新機制的創立”。
  “微基金3年,每向前一步都在嘗試別人沒做過的事。”梁樹新反覆說,希望這次“去梁樹新化”的一步,能得到更多寬容和理解。
  本報貴陽5月25日電  (原標題:公益領袖淡出 草根公益能否繼續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z19ezmbf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